比亚迪起诉长城坦克CEO常尧

发布于:2025-09-09 10:20:23 阅读:2

  2024年5月28日,深圳消息——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一场围绕企业声誉与经营竞争的法律争端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今日通过官方律师团队正式向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递交民事起诉状,起诉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CEO常尧,指控其在多次公开场合发表失实言论,涉嫌损害比亚迪的企业名誉,并构成不正当竞争。

image.png

  根据比亚迪方面声明,这起诉讼源于近期一系列网络与媒体事件。比亚迪称,常尧在4月至5月多次参加汽车行业论坛、直播访谈及自媒体沟通活动时,针对比亚迪旗下部分车型的动力电池安全性、尾气排放和市场策略,发表了“未经验证、严重失实”的评论,并通过个人社交媒账号暗示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存在造假和偷工减料的行为”。比亚迪认为,这些言论不仅误导了消费者和投资者,还对公司的市场形象造成了直接损害。

  比亚迪的律师在起诉状中指出,常尧的相关表述已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和第十四条的规定,构成商业诋毁;同时,这些带有贬损性的言论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已严重侵害了比亚迪的名誉权,符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关于名誉权侵权的认定条件。

  事件回顾——从舆论交锋到法庭对簿

  据了解,比亚迪与长城汽车之间的“口水战”由来已久。早在2023年5月,长城汽车曾针对比亚迪部分插混车型,向生态环境部及相关部门提交所谓“排放检测数据”,指控其某些车型在油耗与排放环节“不符合国标要求”。虽然数月后官方调查并未发现确凿违规事实,但此次举报在媒体和社交平台引发了大规模讨论,也成为两家公司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2024年初,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加剧,长城汽车加大了对坦克品牌的宣传攻势。在今年4月的“未来越野能源峰会”上,常尧在台上谈及新能源安全问题时未点名却影射“某些自称技术领先的企业在电池包防护上偷工减料”。三天后,他在一次微博直播中直接点出了比亚迪的品牌名称,并以个人口吻称“个别国产新能源车为了追求续航和成本,安全测试造假”,这一发言迅速在汽车圈引起关注与争议。

  比亚迪方面称,公司当即通过公关与法律部门发出律师函,要求常尧及长城汽车澄清与道歉,但对方未作公开回应,部分相关视频与文字内容反而被更多账号二次传播,致使舆情持续发酵。据第三方舆情监测机构统计,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汽车榜单前五位,负面评论占比超52%。

  比亚迪:维护正当竞争环境

  比亚迪在今日新闻稿中强调,公司尊重健康的市场竞争,但反对“以抹黑对手为手段的竞争”。比亚迪声明中写道:“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应以真实的产品力赢得市场,而不是通过制造恐慌、散布虚假信息来动摇消费者信心。我们将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呼吁行业共同抵制损害整体形象的不当行为。”

  负责该案的深圳市华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汉民也向媒体表示:“这起案件核心在于保护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声誉。我们已经收集了充分的言论证据和传播记录,将在法庭上提交截图、视频和访问日志等材料,要求对方承担停止侵权、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成本等法律责任。”

  长城汽车及常尧暂未正面回应

  截至发稿前,长城汽车和坦克品牌CEO常尧尚未就此事发布官方声明。不过,有接近长城内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法律顾问已开始介入,预计会在近期评估应诉策略。

  一些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此类涉及高管个人言论的诉讼案件,一旦进入司法阶段,法院会特别关注言论的真实性、传播范围及造成的实际损失,需要通过详细数据与专家鉴定来支撑。

  业界观点:法律与公关的双重博弈

  有市场评论称,比亚迪此举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也是向行业传递一个信号——在新能源车竞争加剧、舆论环境复杂的当下,企业不能容忍“靠攻击对手博取关注”的做法。与此同时,这场诉讼也可能加剧比亚迪与长城在产品、营销乃至品牌口碑上的对抗。

  “这不仅是一场法律战,也是一次品牌战。”汽车评论员许涛分析道,“如果比亚迪胜诉,将形成示范效应,未来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注重技术与产品本身;如果常尧能证实其言论属实,那又会对整个行业的安全标准引发更激烈的讨论。”

  据了解,法院已受理此案,目前正在排期开庭。根据程序,初审判决通常会在六个月内作出,但鉴于案件涉及的舆情和证据量较大,不排除时间延长的可能。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比亚迪起诉长城坦克CEO常尧”的风波,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史上的又一桩引人注目的事件。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相关文章